
一般在数控机床上(shang),特别是在(zai)加工中心上加工零件、工序可以最大限度集中,即零(ling)件在一次装夹中应尽(jin)可能完成本台数控机床所能加工的大部分或全部工序、数控加工倾(qing)向于工序集中,可以减少机床数量和工件装夹次数,减少(shao)不必要(yao)的定位误差、生产率高(gao)。对于同轴(zhou)度要(yao)求很高的(de)孔系加工,应在一次安装后,通过顺序(xu)连续换刀来完成该同轴孔系的全(quan)部加工,然后(hou)再加工其他位置的孔,以(yi)消除重(zhong)复定位(wei)误差的影响(xiang),提高孔系的(de)同轴度。
2.先粗后精的原(yuan)则

在进行数控加(jia)工时,根据零件的加工精度、刚(gang)度和变形等元素来划分工序时,应遵(zun)循粗、精加工分开则来划分工(gong)序,即先粗加工全部完成之(zhi)后(hou)再(zai)进行半精加工、精加工。对于某一加(jia)工(gong)表面,应按粗加工(gong)——半精加工——精加(jia)工顺序完成。粗(cu)加工时应当在保证(zheng)加工质量、刀具耐(nai)用度和机床——夹具——刀具——工件工艺系统的刚性所(suo)允(yun)许(xu)的条件下,充分发挥(hui)机床的性能和刀具切削性(xing)能,尽量采(cai)用较大的切削次数得到精加工前的各(ge)部余量(liang)尽可能均匀的加工状况。精加工时主(zhu)要(yao)保证零件加工的精度和表面质量,故通常精加(jia)工时零件的(de)最终轮廓应由最(zui)后一刀连续精加工而成。为保(bao)证加工质量,一般情况(kuang)下,精加工余量以(yi)留0.2-0.6mm为(wei)宜(yi),粗(cu)、精加工之间,最(zui)好隔一段时(shi)间,以使粗(cu)加工后(hou)零件的变形得到充分(fen)恢复,再进行精加工,以提高零件的(de)加工(gong)精(jing)度。
3.先近后远、先面后孔的原则

按加工部位相对于对(dui)刀点的距离大小而言,在(zai)一般情况下,离对刀(dao)点近的部位先加工,离对刀点远的部位后加工,以便(bian)缩短刀具移动距离,减少空行程时(shi)间。对于车削而言,先近后远还有利于保(bao)持胚件(jian)或半成品的刚性,改善其切削(xue)条件(jian)。对于既有铣平面又有镗孔的零件的加工中,可按先铣平面后镗孔顺(shun)序(xu)进行。因(yin)为铣平面时切削力较大,零件易发生(sheng)变(bian)形,先铣(xi)面后镗孔,使其有一段时间恢复,待其恢复变形后再镗孔,有利于保证(zheng)孔的加工精度,其次,若先镗孔后铣平(ping)面,孔口就会产生毛刺、飞边,影(ying)响孔的装配。





